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用户登录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引才专区
  • 市州专区
  • 人才工作成果(省级)
  • 引才政策(省级)
  • 事业单位招聘绿色通道
  • 企业招聘信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人力资源开发(综合类)引才专区

   来源: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发布时间:2020-05-07 阅读量:2922

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围绕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培育引进各类各层次人才,大力推动创业就业,持续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截止目前,全省各类人才总量预计达到480万人,较2012年增长71.4%,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城镇新增就业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0.52万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288.32万人,人力资源“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可以说,近五年,是我省人力资源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

一、积极引进培育各类人才,为贵州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一)完善政策体系,人才政策红利叠加释放。随着我省人才强省战略的纵深推进,“一规划一决定两意见”四大决策部署相继出台,组织、人社、科技、教育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同步跟进,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尤其是2017年3月份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7〕8号),从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方面全方位地落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发展政策环境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二)拓展引才渠道,引才载体功效持续凸显。紧扣建设“人才集聚地和创业新高地”目标,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黔归人才计划”“黔灵访问学者计划”三大引才计划,致力打造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省校合作专项引才等开放型人才交流合作平台载体,着力招才引智,2012年以来累计引进海内外各类人才9万余人,其中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万余人,柔性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智力成果近2000人次,尤其是通过实施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引进领军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8人,其中柔性引进中科院院士2人、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人才资源竞争,强化与海外人才机构合作,先后与欧、美地区多家海外人才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截至2018年6月,全省有“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7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4人。

(三)强化培训培养,人才整体素质有效提升。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等高端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人才规模和素质均大幅提高,共遴选培养省内核心专家66人、省管专家749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共1076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44人,支持建设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98个,在加快我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紧扣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需求,全面推进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等,建立向层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倾斜的培养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体系,切实提升本土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素质,累计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0多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7.26万人;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万余人,完成公需科目培训320多万人次。更加注重党政人才队伍能力建设,扎实开展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乡镇公务员示范培训、少数民族公务员培训、东西部对口帮扶培训等,累计举办党政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350多期,培训7400余人次,助推社会创新治理能力水平有效提高。

(四)着力平台建设,激发人才助推发展效用。积极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五年来建成国家级、省级人才创新创业平台400多个,占现有国家级、省级平台总数的60%以上。目前全省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重点实验室5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院士工作站80家、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51家等,平台人才集聚效用和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作用日益凸显。据统计,近年来仅院士工作站就与签约院士及团队合作承担国家级项目78项、省级项目20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39项,制定行业标准7个、地方标准11个,培养博士研究生98名、硕士研究生246名,引进博士145名、硕士359名。深入实施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脱贫攻坚系列行动,每年选派1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推动发展,累计选派30345名专家人才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解决发展技术难题2.35万个,帮助各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4702个,协调解决资金29.22亿元,人才扶贫效用充分激发。

(五)健全服务体系,人才工作环境不断优化。始终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摆在人才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实行高层次人才“绿卡”服务制度,共发放省本级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5000多张,为高层次人才提供“1+10”服务项目,积极帮助高层次人才协调解决职称评定、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科研服务、出入境和居留服务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建立高层次人才津贴、住房补贴、在站博士后生活资助等制度,每年省级财政兑现落实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和生活津贴8000余万元,建成人才公寓8200余套,面向人才提供公租房15000套。实施“绿色通道”职称评审制度,累计为462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对引进的领军人才和人才团队,给予奖励并提供工作场所、科研启动资金,努力营造各类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乐于奉献的良好环境。

二、积极推动创业就业,促进人力资源活力在各行各业迸发。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为主线,狠抓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见效,精准推进就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稳妥推进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稳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稳住了就业基本盘。

(一)狠抓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见效。一是不断完善政策体系。2017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7〕27号)、《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黔党办发〔2017〕41号),以及《贵州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7年贵州省城镇新增就业考核办法》等文件,不断健全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就业政策进万家·真情服务你我他”主题宣传年活动、召开就业创业政策新闻发布会、参加“阳光946”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政府“在线访谈”等,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就业创业热点问题。三是全力推进就业考核工作。我省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就业考核,将城镇新增就业纳入市县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评,重点考核各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和劳动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全面推行实名制管理,不断夯实就业创业工作基础,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精准推进就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一是建立健全就业扶贫工作政策体系。制定《贵州省精准推进就业扶贫工作方案》、《贵州省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就业脱贫的实施细则》、《省人社厅关于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就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二是全面打通劳务协作通道。通过主动对接、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加强政策鼓励引导等方式,建立了以对口帮扶城市为重点,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为依托,以省内就业结对帮扶为补充的覆盖省内外的劳务协作网络,进一步拓宽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渠道。同时,依托省政府驻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办事处挂牌成立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贵州省劳务协作工作站。此外,通过各市州或金融机构在沿海城市的联络点,挂牌成立贵州省劳务协作服务站等形式,建立了劳务协作工作站(服务站)106个,同步成立了劳务站党支部和党小组30个。三是多形式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特点,多渠道、多形式挖掘就业岗位,通过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对接收集用工信息,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建设一批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等方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四是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大力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不断优化创业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利用春节期间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深入开展调查摸底,以有资金、懂技术、掌握市场渠道并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在外经商和就业成功人士为重点,建立基本信息库,通过召开返乡创业座谈会、恳谈会、乡贤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家乡变化和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三)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是坚持基层导向引领就业。围绕基层就业工作大方向,制定了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动基层项目,创新重启“三支一扶”计划。二是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做实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工作,广泛开展离校前后全过程服务,主动将就业服务向校内延伸。开展“筑梦未来与你同行”政策宣传活动,更好发挥政策红利。三是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重点扶持制度,打造高校毕业生创业示范团队。举办“用青春创造未来”百场大学生创新创业宣讲活动,积极搭建服务青年创业创新平台,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就业能力。四是着力加大困难帮扶。积极兑现困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特别是2018年将补贴标准从每人500元提高到每人1000元。2017年以来全省共为81987名应届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6584.65万元,其中省属发放3437.95万元。

(四)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一是总结“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推进情况。对“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项目标任务、量化指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形成《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工作情况通报》。对创业主体培育、创业平台建设、创业能力提升、大众创业扶持“四大工程”和30项政策措施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通报。二是深入实施创业就业“双百工程”。加强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管理和各地创建孵化基地的指导,把创业孵化基地打造成集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三是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体系。贯彻落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的通知》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对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进行调整完善,进一步扩大了贷款对象范围,降低了贷款申请条件,放宽了担保和贴息的限制,进一步加大对创业者、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效解决创业者融资难问题,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是加强省级创业型城市的创建。指导贵安新区围绕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工作考核体系“五大体系”,开展创建工作。

三、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创业就业和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整合意见》(人社部发〔2013〕18号)精神和要求,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我省人力资源服务民营机构数量取得一定增长,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基本建成。

(一)强化规划设计,明确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目标。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都纳入了我省“十三五”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和促进城乡就业专项规划中;同时,协调省委组织部、省发改、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以人才领导小组名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时,启动《贵州省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从政策上正确引导、从规划上统一设计,明确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推动我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以人力资源产业园为龙头,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新发展。2017年底正式批复建设贵州省人力资源产业园,以产业园为重点培育了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挥大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功能,以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来推动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数量和规模加快发展。截止2018年底,全省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82家,设立固定招聘场所506个,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网站183个。2018年度为各类人员提供服务425万余人次,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人数139万余人次,为我省各类用人单位23万家次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目前引进了智联招聘、上海博尔捷、上海奥理、前程无忧等一批国内知名机构,对省级人才市场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有力推动了全省人力资源市场整体建设。

(三)简政放权,不断完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2017年,我们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下放、新增一批行政许可项目的决定》(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174号)和《贵州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有关规定和要求,2017年11月下发了《关于下放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省级)有关事项的通知》(黔人社厅通〔2017〕467)号,将许可发放服务下放至市州和县一级,服务向下延伸,省一级以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市场发展环境为主。另一方面,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依托基层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了县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了统一标识、统一名称,统一标准,承担就业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面试洽谈等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机构下设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有9家,均实现了职能分开、机构分设、人员分离、分类管理,其中,整体转为国有企业7家,合作外包共同经营2家,基本形成了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22

贵州人才博览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技术支持:一览网络

承办单位:

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

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贵阳市人民政府

  • 留言

  • 联系方式

  • 贵州人才博览会微信公众号

    贵州人才博览会微信小程序

人力资源开发(综合类)引才专区
时间:2020-05-07 来源: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围绕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培育引进各类各层次人才,大力推动创业就业,持续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截止目前,全省各类人才总量预计达到480万人,较2012年增长71.4%,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城镇新增就业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0.52万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288.32万人,人力资源“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可以说,近五年,是我省人力资源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

一、积极引进培育各类人才,为贵州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一)完善政策体系,人才政策红利叠加释放。随着我省人才强省战略的纵深推进,“一规划一决定两意见”四大决策部署相继出台,组织、人社、科技、教育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同步跟进,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尤其是2017年3月份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7〕8号),从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方面全方位地落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发展政策环境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二)拓展引才渠道,引才载体功效持续凸显。紧扣建设“人才集聚地和创业新高地”目标,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黔归人才计划”“黔灵访问学者计划”三大引才计划,致力打造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省校合作专项引才等开放型人才交流合作平台载体,着力招才引智,2012年以来累计引进海内外各类人才9万余人,其中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万余人,柔性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智力成果近2000人次,尤其是通过实施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引进领军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8人,其中柔性引进中科院院士2人、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人才资源竞争,强化与海外人才机构合作,先后与欧、美地区多家海外人才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截至2018年6月,全省有“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7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4人。

(三)强化培训培养,人才整体素质有效提升。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等高端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人才规模和素质均大幅提高,共遴选培养省内核心专家66人、省管专家749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共1076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44人,支持建设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98个,在加快我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紧扣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需求,全面推进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等,建立向层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倾斜的培养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体系,切实提升本土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素质,累计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0多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7.26万人;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万余人,完成公需科目培训320多万人次。更加注重党政人才队伍能力建设,扎实开展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乡镇公务员示范培训、少数民族公务员培训、东西部对口帮扶培训等,累计举办党政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350多期,培训7400余人次,助推社会创新治理能力水平有效提高。

(四)着力平台建设,激发人才助推发展效用。积极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五年来建成国家级、省级人才创新创业平台400多个,占现有国家级、省级平台总数的60%以上。目前全省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重点实验室5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院士工作站80家、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51家等,平台人才集聚效用和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作用日益凸显。据统计,近年来仅院士工作站就与签约院士及团队合作承担国家级项目78项、省级项目20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39项,制定行业标准7个、地方标准11个,培养博士研究生98名、硕士研究生246名,引进博士145名、硕士359名。深入实施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脱贫攻坚系列行动,每年选派1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推动发展,累计选派30345名专家人才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解决发展技术难题2.35万个,帮助各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4702个,协调解决资金29.22亿元,人才扶贫效用充分激发。

(五)健全服务体系,人才工作环境不断优化。始终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摆在人才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实行高层次人才“绿卡”服务制度,共发放省本级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5000多张,为高层次人才提供“1+10”服务项目,积极帮助高层次人才协调解决职称评定、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科研服务、出入境和居留服务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建立高层次人才津贴、住房补贴、在站博士后生活资助等制度,每年省级财政兑现落实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和生活津贴8000余万元,建成人才公寓8200余套,面向人才提供公租房15000套。实施“绿色通道”职称评审制度,累计为462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对引进的领军人才和人才团队,给予奖励并提供工作场所、科研启动资金,努力营造各类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乐于奉献的良好环境。

二、积极推动创业就业,促进人力资源活力在各行各业迸发。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为主线,狠抓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见效,精准推进就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稳妥推进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稳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稳住了就业基本盘。

(一)狠抓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见效。一是不断完善政策体系。2017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7〕27号)、《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黔党办发〔2017〕41号),以及《贵州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7年贵州省城镇新增就业考核办法》等文件,不断健全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就业政策进万家·真情服务你我他”主题宣传年活动、召开就业创业政策新闻发布会、参加“阳光946”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政府“在线访谈”等,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就业创业热点问题。三是全力推进就业考核工作。我省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就业考核,将城镇新增就业纳入市县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评,重点考核各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和劳动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全面推行实名制管理,不断夯实就业创业工作基础,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精准推进就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一是建立健全就业扶贫工作政策体系。制定《贵州省精准推进就业扶贫工作方案》、《贵州省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就业脱贫的实施细则》、《省人社厅关于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就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二是全面打通劳务协作通道。通过主动对接、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加强政策鼓励引导等方式,建立了以对口帮扶城市为重点,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为依托,以省内就业结对帮扶为补充的覆盖省内外的劳务协作网络,进一步拓宽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渠道。同时,依托省政府驻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办事处挂牌成立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贵州省劳务协作工作站。此外,通过各市州或金融机构在沿海城市的联络点,挂牌成立贵州省劳务协作服务站等形式,建立了劳务协作工作站(服务站)106个,同步成立了劳务站党支部和党小组30个。三是多形式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特点,多渠道、多形式挖掘就业岗位,通过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对接收集用工信息,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建设一批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等方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四是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大力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不断优化创业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利用春节期间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深入开展调查摸底,以有资金、懂技术、掌握市场渠道并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在外经商和就业成功人士为重点,建立基本信息库,通过召开返乡创业座谈会、恳谈会、乡贤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家乡变化和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三)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是坚持基层导向引领就业。围绕基层就业工作大方向,制定了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动基层项目,创新重启“三支一扶”计划。二是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做实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工作,广泛开展离校前后全过程服务,主动将就业服务向校内延伸。开展“筑梦未来与你同行”政策宣传活动,更好发挥政策红利。三是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重点扶持制度,打造高校毕业生创业示范团队。举办“用青春创造未来”百场大学生创新创业宣讲活动,积极搭建服务青年创业创新平台,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就业能力。四是着力加大困难帮扶。积极兑现困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特别是2018年将补贴标准从每人500元提高到每人1000元。2017年以来全省共为81987名应届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6584.65万元,其中省属发放3437.95万元。

(四)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一是总结“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推进情况。对“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项目标任务、量化指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形成《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工作情况通报》。对创业主体培育、创业平台建设、创业能力提升、大众创业扶持“四大工程”和30项政策措施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通报。二是深入实施创业就业“双百工程”。加强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管理和各地创建孵化基地的指导,把创业孵化基地打造成集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三是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体系。贯彻落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的通知》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对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进行调整完善,进一步扩大了贷款对象范围,降低了贷款申请条件,放宽了担保和贴息的限制,进一步加大对创业者、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效解决创业者融资难问题,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是加强省级创业型城市的创建。指导贵安新区围绕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工作考核体系“五大体系”,开展创建工作。

三、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创业就业和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整合意见》(人社部发〔2013〕18号)精神和要求,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我省人力资源服务民营机构数量取得一定增长,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基本建成。

(一)强化规划设计,明确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目标。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都纳入了我省“十三五”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和促进城乡就业专项规划中;同时,协调省委组织部、省发改、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以人才领导小组名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时,启动《贵州省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从政策上正确引导、从规划上统一设计,明确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推动我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以人力资源产业园为龙头,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新发展。2017年底正式批复建设贵州省人力资源产业园,以产业园为重点培育了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挥大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功能,以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来推动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数量和规模加快发展。截止2018年底,全省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82家,设立固定招聘场所506个,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网站183个。2018年度为各类人员提供服务425万余人次,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人数139万余人次,为我省各类用人单位23万家次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目前引进了智联招聘、上海博尔捷、上海奥理、前程无忧等一批国内知名机构,对省级人才市场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有力推动了全省人力资源市场整体建设。

(三)简政放权,不断完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2017年,我们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下放、新增一批行政许可项目的决定》(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174号)和《贵州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有关规定和要求,2017年11月下发了《关于下放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省级)有关事项的通知》(黔人社厅通〔2017〕467)号,将许可发放服务下放至市州和县一级,服务向下延伸,省一级以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市场发展环境为主。另一方面,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依托基层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了县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了统一标识、统一名称,统一标准,承担就业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面试洽谈等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机构下设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有9家,均实现了职能分开、机构分设、人员分离、分类管理,其中,整体转为国有企业7家,合作外包共同经营2家,基本形成了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