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用户登录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引才专区
  • 市州专区
  • 人才工作成果(省级)
  • 引才政策(省级)
  • 事业单位招聘绿色通道
  • 企业招聘信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科技人才工作成果

   来源:贵州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时间:2020-05-07 阅读量:2631

 

2019年,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机构改革的部署安排,将原属省人社厅的外国专家管理职责整合到省科技厅,有效打通了智力引进与科技创新对接通道,为服务国内科技创新需求引进、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创造了制度保障。统筹国内和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特别是农村产业革命和重点产业发展,坚持“三聚焦”,实现“三突破”,在机制体制上破题放活,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推动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服务“科教兴黔”、“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为抓手,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重点,做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是围绕人才强省战略实施需求,加强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和管理服务。从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环境保护、新材料、现代化工等重点领域,遴选推荐入选人才235人,其中“十、百”层次人才21人,“千”层次人才214人;组织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走访人才依托单位,了解入选人才工作情况和需求,积极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展已入选人才年度检查和期中考核工作,核拨继续培养经费约2630万元;联合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评审推荐青年拔尖人才5名、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3人(项)参选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二是重点培养优秀青年后备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通过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培养第十二批35名青年科技人才,投入专项经费700万元;通过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计划,重点支持15个创新能力突出、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共投入经费约750万元;通过院士工作站建设工作,支持了第9批6家院士工作站,投入经费300万元。三是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6﹞77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科技部关于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40号)和《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黔党办发〔2020〕2号)等文件精神,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启动贵州省职称申报评审条件修订工作,并草拟出征求意见初稿。2019年围绕“十大工业产业”和“12个农业特色产业”,共有40人进行自然科研系列职称申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25人取得任职资格。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5人、助理研究员12人、研究实习员4人。四是聚焦脱贫攻坚,锤炼科技人才。深入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选派1221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2019年上半年启动建设《贵州省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家农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个工程中心给予200万元经费支持。

服务贵州省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高精尖缺”引才重点,强化高端外国人才引进和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一是以提升人才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组织开展各类人才出国(境)培训。围绕贵州省重大战略实施、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聚焦现代高效农业、人工智能、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制药等关键领域,开展了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中青年党政人才和行业骨干专业人才等5大专题人才培训,组织实施 “新型农村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技术专题研修班”、“数字政府建设与智慧政务发展”出国(境)培训项目34项,选派约540名学员分赴日本、丹麦等12个国家进行培训,获得国家给予专项经费资助约291万元。二是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围绕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战略和重点产业领域,组织申报和实施“有机聚合物钽电容器导电高分子聚合物聚合技术”、“华以生态循环高效农业基地建设项目”等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1项,引进高端外国专家60人次,获国家专项经费资助334万元。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全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特色和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积极指导省高校申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推出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经国家层面评审,贵州医科大学申报的“西南喀斯特区域病原微生物防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贵州大学申报的“高效低风险农药创新引智基地”被列入“2019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并获得相关项目和经费支持。通过各类引智项目的实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国外智力支持。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施。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为方便服务外国高端专家,除中央驻黔和省属事业单位聘用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保留在省科技厅办理外,其余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全部下放。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193号),省科技厅在全面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的基础上,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模式,对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限进行优化调整,基本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总体要求,并于2019年7月开始授权各市(州)科技局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事项。目前,在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系统上注册聘用单位近700家,全年受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申请1000余件,目前持有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在贵州工作的外国人共计600多人。其中,A类高端外国人才占比14.7%;B类专业技术人才占比75.34%;C类其他人员9.95%,符合国家“鼓励高端,控制一般,限制低端”的政策导向。四是会同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省外事办等单位,牵头促成“以色列马沙夫节水灌溉技术培训班”在贵州举办。为开拓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现代农业国际视野,提升贵州省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加快推进全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力决胜脱贫攻坚,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对培训班的举办给予了大力支持,选派了两名以色列节水农业专家为培训班进行课堂授课和实地讲解。全省约80余名基层农技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期间,以色列专家结合以色列世界领先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针对前期在省内相关农业园区调研考察中发现的问题,为参训学员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学。专家精彩的讲演和丰富的培训内容受到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效果。五是加强高端外国专家的联系和服务。配合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于2019年7月,邀请自20个国家的32名来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等高端外国专家来黔开展休假及建言献策活动;2019年继续举办省政府国庆招待会,邀请在黔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资企业界代表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共计120余人出席。副省长王世杰出席招待会并致辞。

 

 

15

贵州人才博览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技术支持:一览网络

承办单位:

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

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贵阳市人民政府

  • 留言

  • 联系方式

  • 贵州人才博览会微信公众号

    贵州人才博览会微信小程序

科技人才工作成果
时间:2020-05-07 来源:贵州省科学技术厅

 

2019年,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机构改革的部署安排,将原属省人社厅的外国专家管理职责整合到省科技厅,有效打通了智力引进与科技创新对接通道,为服务国内科技创新需求引进、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创造了制度保障。统筹国内和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特别是农村产业革命和重点产业发展,坚持“三聚焦”,实现“三突破”,在机制体制上破题放活,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推动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服务“科教兴黔”、“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为抓手,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重点,做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是围绕人才强省战略实施需求,加强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和管理服务。从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环境保护、新材料、现代化工等重点领域,遴选推荐入选人才235人,其中“十、百”层次人才21人,“千”层次人才214人;组织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走访人才依托单位,了解入选人才工作情况和需求,积极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展已入选人才年度检查和期中考核工作,核拨继续培养经费约2630万元;联合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评审推荐青年拔尖人才5名、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3人(项)参选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二是重点培养优秀青年后备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通过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培养第十二批35名青年科技人才,投入专项经费700万元;通过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计划,重点支持15个创新能力突出、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共投入经费约750万元;通过院士工作站建设工作,支持了第9批6家院士工作站,投入经费300万元。三是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6﹞77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科技部关于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40号)和《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黔党办发〔2020〕2号)等文件精神,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启动贵州省职称申报评审条件修订工作,并草拟出征求意见初稿。2019年围绕“十大工业产业”和“12个农业特色产业”,共有40人进行自然科研系列职称申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25人取得任职资格。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5人、助理研究员12人、研究实习员4人。四是聚焦脱贫攻坚,锤炼科技人才。深入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选派1221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2019年上半年启动建设《贵州省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家农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个工程中心给予200万元经费支持。

服务贵州省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高精尖缺”引才重点,强化高端外国人才引进和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一是以提升人才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组织开展各类人才出国(境)培训。围绕贵州省重大战略实施、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聚焦现代高效农业、人工智能、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制药等关键领域,开展了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中青年党政人才和行业骨干专业人才等5大专题人才培训,组织实施 “新型农村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技术专题研修班”、“数字政府建设与智慧政务发展”出国(境)培训项目34项,选派约540名学员分赴日本、丹麦等12个国家进行培训,获得国家给予专项经费资助约291万元。二是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围绕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战略和重点产业领域,组织申报和实施“有机聚合物钽电容器导电高分子聚合物聚合技术”、“华以生态循环高效农业基地建设项目”等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1项,引进高端外国专家60人次,获国家专项经费资助334万元。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全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特色和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积极指导省高校申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推出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经国家层面评审,贵州医科大学申报的“西南喀斯特区域病原微生物防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贵州大学申报的“高效低风险农药创新引智基地”被列入“2019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并获得相关项目和经费支持。通过各类引智项目的实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国外智力支持。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施。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为方便服务外国高端专家,除中央驻黔和省属事业单位聘用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保留在省科技厅办理外,其余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全部下放。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193号),省科技厅在全面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的基础上,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模式,对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限进行优化调整,基本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总体要求,并于2019年7月开始授权各市(州)科技局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事项。目前,在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系统上注册聘用单位近700家,全年受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申请1000余件,目前持有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在贵州工作的外国人共计600多人。其中,A类高端外国人才占比14.7%;B类专业技术人才占比75.34%;C类其他人员9.95%,符合国家“鼓励高端,控制一般,限制低端”的政策导向。四是会同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省外事办等单位,牵头促成“以色列马沙夫节水灌溉技术培训班”在贵州举办。为开拓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现代农业国际视野,提升贵州省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加快推进全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力决胜脱贫攻坚,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对培训班的举办给予了大力支持,选派了两名以色列节水农业专家为培训班进行课堂授课和实地讲解。全省约80余名基层农技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期间,以色列专家结合以色列世界领先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针对前期在省内相关农业园区调研考察中发现的问题,为参训学员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学。专家精彩的讲演和丰富的培训内容受到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效果。五是加强高端外国专家的联系和服务。配合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于2019年7月,邀请自20个国家的32名来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等高端外国专家来黔开展休假及建言献策活动;2019年继续举办省政府国庆招待会,邀请在黔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资企业界代表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共计120余人出席。副省长王世杰出席招待会并致辞。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