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贵州是一个极为贫困的农业省,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06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4.3%。上世纪50年代出现大办工业热潮,建成贵阳钢铁厂等一批骨干工业企业,工业综合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工业产品种类从30多种增加到100多种。
1964年至1978年,我国政府以备战的战略思想为指导,领导我国人民从事一场遍及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活动,即“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增强了贵州工业经济实力,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的工业布局。1976年全省工业企业已达6788家,比1965年增长81.1%,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834家,增长19.3%,建成了航天、电子、航空三大国防工业基地,形成了水城矿务局、盘江矿务局、水城钢铁厂、清镇电厂、新天精密光学仪器公司、长征电气公司第六和第七砂轮厂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为贵州机械、电子、冶金、有色、化工、煤炭建材等奠定了产业基础。
2010年以来,贵州相继召开了两次工业发展大会等一系列重要大会,确立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提出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大力振兴贵州电力、煤炭、化工、装备制造业等十大产业,加快推动贵州工业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工业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认真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目标,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深入推进三大战略行动,深入推进十大工业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全省大力改善营商环境,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挑战,有效化解新矛盾,工业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已拥有37个工业大类,170个中类,工业经济规模实力、结构层次、质量效益跃上新台阶,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布局日趋完善,企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贵州工业产业体系初步建成迈入工业化中期前段。
生态特色食品产业
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是现代工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是“接一连二带三”的重要产业,也是助力脱贫攻坚、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民生产业。通过“以工带农、以工促产、以销促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开展订单生产,实现多赢,在促进脱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年,全省生态特色产业完成总产值1084亿元,加工环节直接带动就业16.9万人,间接拉动就业上百万人,对实现农民增收,扶贫攻坚社会就业起到重要作用。
健康医药产业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健康医药产业,培育了贵州益佰制药、百灵制药、建兴药业、信邦制药、神奇药业、圣济堂药业、新天药业等医药制造重点企业139家,2018年有14户进入全国制药工业500强。贵州上市医药企业7户,新三板医药企业6户,是十大产业中上市企业最多的行业。产业链趋于成熟,已从单一的工业板块拓展到中药材种植业、医药制造业、医药服务业和医药融合业等板块。贵州充分发挥大数据产业战略高地的优势,全面推进中药现代化、现代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医疗服务与大数据产业、医药流通与信息产业、药食、健康养生与休闲旅游等融合发展。2019年,健康医药产业产值已达千亿元。
优质烟酒产业
优质烟酒产业是贵州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体呈现出“增长稳定、质效齐升、结构趋优、活力增强”的发展态势。贵州省白酒主要集中在遵义仁怀、毕节金沙等地,仁怀市被评为“全国酱香型白酒酿造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致力于打造世界酱香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优质烟酒企业共133家,总产值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2.8%;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5.65%。
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
2019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1002.82亿元,同比增长41.93%,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的22.3%;实现利润26.60亿元,税收43.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2家,平均用工人数6.8万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口径)收入426.7亿元,同比增长22.4%,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三,数字经济增速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一。
通信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298亿元,业务总量3875亿元,增长76.8%,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增速分别排名全国第4、第5位。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业植根于三线建设,壮大于改革开放,兴旺于工业强省,五十多年来,已逐步形成以航空、航天、汽车产业为重点,涵盖电力装备、工程及矿山机械等门类相对齐全的产业体系,多家企业参与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国家重大工程和专项研制生产及配套任务,充分展示了贵州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以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4个国家级产业园区为核心,以其他装备制造特色产业聚集区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十二五”以来,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业总体实现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09亿元,工业增加值255.2亿元,同比增长5.6%,成为贵州省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清洁高效电力产业
截止2019年底,全省发电装机6599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2223万千瓦;火电装机341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966万千瓦。
2019年全省发电量22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其中水电769亿千瓦时、同比基本持平,火电13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1%,新能源发电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0%。全省供电量18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黔电送粤电量4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8%。
基础能源产业
2019年,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进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为总体要求,以推动贵州省基础能源产业振兴行动为基础支撑,持续深入推动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30万吨/年以下煤矿、抓好煤炭均衡生产、加快培育释放先进产能为重点,强化调度协调,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原煤产量1.2亿吨,同比增长7.46%;全年完成培育3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55处、产能3000万吨/年、提升产能2000万吨/年;公告完成关闭煤矿81处、产能1266万吨/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行业增加值增长18.2%。
现代化工产业
现代化工产业是贵州省重要支柱产业。贵州省依托丰富的磷、煤、重晶石、锰矿、汞等矿产资源,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磷化工、煤化工和特色化工(含钡盐、汞回收、橡胶加工等)为主体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其中磷化工为全国重要的磷及磷化工生产基地,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以贵州磷化集团为代表的磷化工企业,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装备、研发能力和资源利用水平等都走在全国前列;湿法净化磷酸生产规模及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从磷矿加工过程中回收碘、氟资源加工无水氟化氢技术为世界首创,生产规模全国第一。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现代化工企业484户,从业人数近7.66万人;完成总产值1174.22亿元,实现利润12.79亿元,税金44.74亿元。
基础材料产业
2019年,全省基础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297家,从业人员月5.1万人;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6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利润总额28.2亿元。
资源禀赋。省内锰矿资源储量达7.6亿吨,位居全国第1位;铝土矿储量10.4亿吨,位居全国第3位;锑矿储量34.4万吨,位居全国第4位;钛矿资源储量101.7万吨,位居全国第6位;镍矿资源储量61.9万吨,位居全国第7位;钼矿资源储量89.6万吨,位居全国第9位;锌矿资源储量584.6万吨,位居全国第11位。
铝、锰产业体系较为完备。贵州省铝及铝加工、锰及锰加工等已形成集“矿物开采-金属冶炼-深加工”为一体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培养形成了一支懂得经营管理、技术研发、技能操作的人才队伍,拥有国家级铝镁装备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电解铝提取金属镓、镍钴锰三元等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新型建材产业
新型建材行业是贵州省重要支柱产业,在贵州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水泥及其制品、墙体材料、建筑陶瓷等产业已成为贵州建材工业的主体,饰面装饰石材、塑料化学建材、铝合金装饰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耐火材料等为代表的深加工产品和部分新材料产业正快速发展,有望成为贵州建材工业新的增长极。2019年全省新型建材产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569亿元。全行业规上企业1281户,主营业务收入1359亿元,实现利润80亿元,上缴税金60亿元,从业人数达到10万人。
创新创业和产业人才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共建全国首个大数据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了全省首家质量学校,省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达5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4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12%,园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86.26%,居全省第2位。
毗邻花溪大学城,汇聚“两院”院士等国家级专家20余人,航天十院特级技师毛腊生获评全省唯一-的 “大国工匠”,各类人才总量达5万余人,是贵州省重要的产业人才聚集地。全面推进人才强区战略,目前,经开区正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谋划十到十五年的人才发展工作,加快打造人才小镇,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新活力。